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党建扶贫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36年修渠引水的贵州82岁老支书黄大发 第一次看到天安门不禁流泪

    信息发布者:李全路
    2017-09-20 07:35:47   转载

    36年修渠引水的贵州82岁老支书黄大发 第一次看到天安门不禁流泪

    观察者 昨天11:20

    在黔北的莽莽深山里,有一位叫黄大发的老支书,今年已经82岁了,他不甘心,他不信命,他偏和大山较劲,他用36年的时间只干了一件事:修水渠,最终让全村人喝上了水。

    据微信公众号“动静贵州”(dongjingguizhuo)9月18日消息,最近,这位老支书第一次来到了天安门,第一次看到了天安门的国旗,不禁流下了泪水。


    黔北深处,多为喀斯特地质。

    黄大发居住的地方以前叫草王坝,海拔1250米,山高岩陡,雨水落地,就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,根本留不下来。

    上世纪90年代以前,村里人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,必须来回走两个小时,争水打架的事情时有发生,连“牛脚窝水”村民都要收集起来。

    村民用水,第一遍淘米洗菜,第二遍洗脸洗脚,第三遍喂猪喂牛。县里的干部来草王坝考察,村民递过来的水杯里,满是浑黄。

    因为缺水,当地只能种一些耐旱的苞谷。把玉米粒炒熟去皮再磨成粉,蒸熟后就成了当地人餐桌上的主食。这种“苞沙饭”难以下咽,在喉咙上直打转转。

    没有水,别说发展产业,村民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,一些家庭吃盐都需要赊账。

    黄大发不信命运的安排,刚一上任村支书,他就立誓修水渠,想把几公里之外野彪村的水引到村里。由于不懂技术,修修补补了十几年,水就是引不进来,草王坝人喝水的梦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被反复拉扯,最终还是破灭了。

    第一次修渠失败后,不甘心的黄大发决定学习水利技术。1989年,枫香区水利站迎来了54岁的黄大发。三年的时间,他从零起步、从头开始,掌握了许多修渠的知识,知晓了什么是分流渠、什么是导洪沟,还学会了开凿技术。

    修渠过程中,有几次,黄大发几乎与死神擦肩而过。在修一个隧道时,炮响之后黄大发第一个进洞打钢钎。钢钎拔出来才发现,上面的黄泥赫然粘着一根未引爆的雷管。刚开始,装药炸山,由于缺乏经验,黄大发还没走出“雷区”,村民就开始放炮,黄大发情急之下趴在地上,用背篼罩头躲过危险。从此之后,工地上多了一条“安全规则”:炸药发放后以吹哨为令,第一声准备,第二声警告,第三声点炮……

    1995年端午,历时36年,草王坝人世世代代的梦想终于实现了。这条主渠长7200米,支渠长2200米,绕三重大山、过三道绝壁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终于竣工了,这条“生命渠”结束了当地 " 一年四季包谷沙,过年才有米汤喝 " 的历史。

    因为修渠的主要发起人是老支书黄大发,这条人工 " 天渠 " 被群众亲切地称为 " 大发渠 "。

    这位老支书很少出远门,两年前,他在80岁生日的时候,第一次到贵州省城。他哪里也没去,只是到省委看国旗。

    今年9月17日,82岁的黄大发第一次来北京,第一次看到天安门,第一次看到人民大会堂,第一次看到了广场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,不禁流下了泪水。

   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天安门,这是党员黄大发的天安门。

    网友纷纷向黄大发致敬:真正的人民公仆!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